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5-min.png)
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,河套平原腹地,隶属巴彦淖尔市,东与草原钢城包头相邻,西和煤都乌海相接,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,北依阴山山脉。古郡五原有史2400多年,战国时属赵国九原郡西部地,汉武帝元朔二年设五原郡。地理坐标为东经107°35′70″~108°37′50″,北纬40°46′30″~41°16′45″。县境东西最长82公里,均长62.3公里,南北最宽55.5公里,均宽40公里。总面积2492.9平方公里。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1/4。近代史上,冯玉祥将军举行"五原誓师",彪炳史册;傅作义将军发动"五原战役",闻名。
【行政区划】
五原县辖8镇1乡:隆兴昌镇、塔尔湖镇、巴彦套海镇、新公中镇、胜丰镇、天吉泰镇、银定图镇、复兴镇、和胜乡。
【历史沿革】
五原这个古地名源于夏朝。相传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滥,大禹采取疏导之法,根治洪水,待水势减退后,在高埠处首先出现了若干个丘状原所,其中有五个较大的原所,人们在原所之上辟田、造屋、繁衍、生息、耕作。五原称谓始而至此。
战国以前,相传唐虞、三代时期,五原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之一。商朝时期河套地区为鬼方辖域。
西周属昆夷、熏粥、猃狁诸民族牧区。周赧王16年(前301年)赵武灵王置云中郡。九原是云中郡的一个属县,五原为九原的西部地区,自此,五原地域始有隶属。为了巩固新开拓的疆宇,公元前298年“赵武灵王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”并实行移民屯垦。
战国末年,当中原诸侯国互争雄长,激烈交战,无暇顾及北方地区之际,占据阴山南北一带的匈奴族乘机南下,占领了河南地(“河”指黄河,当时在阴山下,河套平原的北端。逐渐移至当前位置)。
秦统一六国后,为了解除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,始皇
五原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,属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,并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,形成内陆断陷盆地,整个辖区属河套平原,为第四纪松散的地层所覆盖,沉积了较厚的湖相地层。上部是冲积、风积层,主要岩性为细砂、粉砂和砂粘土互层。砂层层理清晰,厚度10-70米。中部为河湖交替层,主要岩性为淤泥质、粉砂与粘土互层。下部为巨厚的新老第四纪湖相沉积层,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砂粘土。土质膏腴肥美,适于农作物及各种植被的生长。虽然有的土地呈盐碱化,但并不影响耐碱作物,如葵花、枸杞等作物的生长。黄河由五、临交界处老楞河头入境,为东经107°37′,至五原前旗交界处的四科河头出境,为东经108°11′。此段河道是黄河干流在地球表面纬度最高的河段。五原境内的黄河流经天吉泰镇、套海镇。其北与之并行的是总干渠(二黄河),它由磴口、临河向东进入五原,又进入前旗而汇入三湖河,在五原境内长43.5公里。县内各干渠均由此渠引水灌溉。与黄河有关的是乌加河(旧时亦称五角河、五加河),它原是黄河的主流,是北河。 1840年黄河改道后主流成为南河,在改道的过程中使整个河套平原成为土质肥沃的冲积平原。乌加河是黄河的支流,由临河市的份子地进入五原,由建丰农场出界,泄入乌拉特前旗的三湖河,在五原地段为 46公里长。新中国成立后,经多次修浚成为灌区的总排水干沟。
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,具有光能丰富、日照充足、干燥多风、降雨量少的特点。太阳年平均辐射总量153.44卡/平方厘米,仅次于西藏、青海;2012年日照时数3263小时,平均气温6.1℃,积温3362.5℃;无霜期117-136天,相对较短,可避免农作物贪青恋长、推迟成熟而减产的弊端,可使农作物长势集中,丰产丰收。年均降雨量170毫米,大多集中在夏秋两季,雨热同季,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。